您好,欢迎光临宝宝啦,分享宝宝的快乐!

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安全感都不会太差

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8/1/4

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安全感都不会太差

  在亲子教育的文章中,很多人都一直强调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妈妈的角色。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在1978年专门设立了安斯沃斯陌生情境研究法,用于测量亲子依恋。

  她认为,童年时期与母亲形成的依恋关系模式,可以预测出他成人后的人际关系模式。

  这个测试很简单,大家也可以自测一下。

  测试一共分为8步:

  Step1:妈妈带宝宝进一个陌生房间;

  Step2:妈妈坐下来,宝宝自由探索;

  Step3:然后,陌生人进入房间,先和妈妈说话,再和宝宝说话;

  Step4:妈妈离开房间;

  Step5:妈妈回来,和宝宝打招呼并安慰宝宝,陌生人离开;

  Step6:妈妈再次离开,留下宝宝自己;

  Step7:陌生人回来;

  Step8:妈妈回来,陌生人离开。

  宝宝的不同反应,也对应着不同的亲子依恋类型:

  安全型

  这种依恋类型的孩子表现为妈妈在场的时候,孩子就很自在。

  有妈妈在,让他们觉得心安,也愿意去独立探索周围陌生的环境,时不时的需要过来找妈妈磨叽一下,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

  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会表现的有些心烦不安,明显想寻找妈妈回来。

  一旦妈妈回来就立即寻求安抚,抚慰后可以平静下来继续玩耍,不会缠着妈妈不放。

  这个类型的孩子大概占60%。

  回避型

  这种依恋类型的孩子表现为不会额外亲近妈妈,妈妈离开后也不会难过,妈妈回来后也比较冷淡,好像妈妈在不在身边都无所谓。

  实际上这类孩子并未与妈妈形成特别密切的亲子关系,有人也把这类宝宝称为无依恋婴儿

  这个类型的比例在20%。

  矛盾型

  这种依恋类型的孩子表现为对母亲的情感状态是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混合反应。

  妈妈在身边时,他们会非常粘人,几乎不去探索周围的新环境。

  当陌生人进来后就变得更加警惕,当妈妈真的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巨大的哀伤或愤怒。

  妈妈一旦回来,他们既积极又消极的矛盾反应就展露无疑了,他们既想跟妈妈亲近要求抱抱,却又选择了负面情绪的身体接触方法:对妈妈又踢又打,大吵大闹。

  这一类型的孩子约10%~15%,但研究表明现在这样的孩子反而越来越多。

  混乱型

  这种依恋类型的孩子表现就是混乱,时而平静时而愤怒,表现不可预估,这样的孩子其实是最没有亲密关系安全感的孩子。

  他们占比5%~10%。

  四种关系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的、积极的依恋,后三种为不安全型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而不一样的依恋关系,决定着孩子以后遇到什么样的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一生的情绪建设、沟通模式和人格发展。

  亲子关系持续发酵,若一直没有改善,等到孩子成年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的新生家庭。

  安全型新生家庭

  家庭和睦,独立不粘人,懂得给对方自由,给对方的感觉很舒适,不会产生正面的激烈冲突。

  回避型新生家庭

  即便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也很难与伴侣建立起亲密的信任关系。

  不懂得关心别人,给人的感觉若即若离。

  对方也会认为他冷漠,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这种人会最先飞。

  矛盾型新生家庭

  忽冷忽热,好的时候如胶似漆,坏的时候不共戴天;前一秒你侬我侬,后一秒歇斯底里。

  混乱型新生家庭

  这种家庭最为纠结,喜怒无常,让伴侣捉摸不透。

  不知道他何时因何事就会高兴,也不知他何时因何事就暴怒,家庭氛围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即便阳光普照也让人感觉寒意森森。

  依恋模式在统计学上是存在代代相传现象的,所以妈妈对孩子的反应模式也是基于她们自己的依恋风格。

  如果你是妈妈,你要想让你的孩子对你的孙子好,你要先对你的孩子足够好。

  想要创造安全的依恋模式,需要妈妈敏感的捕捉到婴儿的各种需要,并提供适当强度的回应。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反应的敏感性,二是回应的适度性。

  1、敏感性,其实就是发现的要及时,以及匹配。

  对于新手爸妈来讲,宝宝哭声背后是饿了?困了?无聊了?烦躁了?都需要细心地妈妈给予正确的解读和回应。

  其中可以帮上大忙的,自然就是咱们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的规律养育。

  对节奏的正确把控,可以帮妈妈们更容易地解读宝宝哭声传递的信息。

  很多新手妈妈分辨不出孩子饿了,尿布湿了,烦了和不舒服了这些情况下哭声区别。

  但规律的养育程序会让你更了解孩子在一天中的某个时刻需要什么,想干什么……什么时候喝奶、什么时候睡觉,都有可以预测的时间。

  这就避免了妈妈们在宝宝因为困而闹腾的时候硬要塞给他奶吃;也不会在他快要困的时候和他玩会刺激到他情绪的游戏等等不匹配的反应。

  当然,对于大宝宝的反应不匹配情况也很多:

  比如宝宝经历口腔敏感期时,每次吃手你都以“很脏”的名义硬夺出来,却忽视了他的吸允欲望。

  比如,宝宝第一次吃饭把饭粒塞到了鼻孔,你只是觉得笑死人了赶紧拍照发朋友圈,却无视了孩子的失落。

  比如玩具被夺了,你觉得无所谓啊,不就是一玩具,回头妈给你买俩。

  诸如此类吧,总结一下就是,你的反应与宝宝当下的情绪状态,不匹配。

  如果总是被忽视、被否定和被拒绝,宝宝就会从开始的哭闹反抗,逐渐变为愤怒,最后变为冷漠。

  2、回应的适度性,是指要符合宝宝当下的心理需求,反应不能不足或过度。

  反应不足:

  比如,当宝宝积木搭不上的时候,你觉得这不是大事,不值得哭鼻子。

  又或者,当宝宝骄傲的跟你说他独自完成了某件事时,你觉得,这有什么难的?

  总之就是擅自用大人的观点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去判断孩子的反应,没有重视起他的心理需求。

  反应过度:

  隔代养育里比较常见,跟反应不足刚好相反,他们太心疼孩子,以致于普通的跌倒都会被过激反应为大呼小叫;一点点成就都恨不得把娃夸到天上去。

  慢慢的孩子会失去自己的独立判断力,过度在意别人的眼光,需要别人的肯定才能肯定自己。

  其实,最佳的响应方式应该是Interactional Synchrony(同步+共情):以适当的方式回应宝宝,同时要与宝宝的情绪状态相匹配。

  对他的进步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鼓励但不过度夸奖;对他经历的挫折,要感同身受,共情处理,不无视也不妖魔化。

  照这样养出来的孩子,通常安全感都不会太差哦。

  C妈说

  今天这篇大家看完千万不要亚历山大,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也不可能回应孩子的每一次哭声、每一个需求。

  好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依恋关系也不是一两次互动就建好的,也许你曾经没有做对,但永远不晚。

  也许你今天做错了,但明天依旧可以挽回。

  也许你改变不了你的原生家庭,但可以改变你孩子的。

  关系,是在我们一生中都可以塑造的东西。

宝宝啦微信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最新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