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宝宝啦,分享宝宝的快乐!

向死而生 中国孩子都应该补上一堂死亡教育课

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7/12/6

向死而生 中国孩子都应该补上一堂死亡教育课

  谈“死亡”这个话题,多少我也会有些忌讳,忌讳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我自己,我的妈妈,甚至更老一辈的长辈们都没有受过死亡教育。在中国,似乎大家都对“死亡”敬而远之,闭口不谈。

  之所以想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上映了一部非常火的迪斯尼动画片,《寻梦环游记》原名《COCO》。皮克斯出品的动漫作品,不仅动画做得美轮美奂,故事更是发人深省,不知道哭花了多少人的眼。

  1

  《寻梦环游记》

  先来介绍一下这部大热的影片,在豆瓣的评分9.2;淘票票评分9.5;烂番茄新鲜度96%。如此高分的影片一年也不会有几部,为什么好评如潮?

  亡灵题材的动画片几乎是微乎其微,据说最开始是不能引进的,但是过审时看哭了所有人,才被破例通过。

  故事的发生地在墨西哥,主人公米格为了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误闯入亡灵的世界,发现原来人死后还一样在生活,只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而已。而真正的死亡,是被人永远忘记,才会彻底消失。

  故事即温情又感人,让我们知道家人才是这世界上最温暖的所在。简单的故事,却渗透着大大的哲理。

  2

  被人遗忘的“死亡教育”

  米格初入亡灵世界的时候,无比的恐惧和害怕。但慢慢的,他发现,原来人死后不过在另外的世界生活而已。

  一座万寿菊花瓣筑成的花桥,链接着两个世界的通路。只要在现实世界逝者的照片被人供奉,就能够在亡灵世界生生不息。

  墨西哥文化里,认为死是另一种形式的生。死亡从来不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人们也从来不避讳谈论“死亡”。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墨西哥作者奥克塔维奥。帕斯说“对于纽约、巴黎或者伦敦人来说,死亡是他们轻易不会提起的,因为这个词会灼伤他们的嘴唇。然而墨西哥人却长把死亡挂在嘴边,他们调侃死亡、与死亡同寝、庆祝死亡”。

  “死亡”这个词在中国也非常忌讳提起,不仅仅是死亡,甚至跟死亡相关的一切。就像送礼要避讳“送钟”,洗照片要避讳“黑白照”,穿衣服要避讳“黑色的丝带”……

  因为对死亡的畏惧与忌讳,几乎很少有影视作品探讨这个题材,就算至亲好友的谈资也很少会触及这个领域。

  白岩松曾经说过:“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我记得有个好朋友曾经跟我提起过家人的故事,他的爷爷已经年过古稀,开始经历老年人所要经历的沧桑。他有一次跟爷爷坐在床前对话,能感受到,爷爷心中的不悦。因为疾病已经开始侵蚀他的身体,他的爷爷也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上已无法自理,离宣告终结那一天已经越来越近。

  爷爷跟他说,“人老了,可怎么办呀,越来越不中用,就只能等死了……”。他能感受到老人希望找人聊聊关于生死的话题,也能感受到老人欲言又止的无奈。介于孝道的理念,自然朋友一句安慰的话就盖过了。

  就算跟家人,我们也很少谈论“死亡”,因为我们害怕一旦说出来,就会灵验,就会被诅咒。所以,面对“死亡”我们一直都很孤独,我们要独自一人面对突如其来和必须经历的一切。

  因为人生就像一本书,生是封面,死是封底,已经写好,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

  我第一次有“死亡”意识,那年是10岁,我的姥姥去世。突发脑淤血,从小跟姥姥关系很好的我,完全被眼前的情况击败了,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没有任何防备,虽然我被家人“保护”起来,但在当时,在我看来“死亡”恐怖到无法呼吸。

  而我想大部分的孩子,跟我一样,没有过多的心理准备。我们更多被告诫的是,死后会进入天堂,死亡就是进入另一个世界……而死亡意味着什么,经历“死亡”我们要用何种心理来面对,这堂“死亡公开课”我们一直在缺席。

  我们面对“死亡”其实一直都很仓促,我们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死亡”已经悄然而至。

  3

  向死而生 生命的意义何在?

  这部影片还在给我们讲述另外一个道理,人死后并非真正的死亡,被世人遗忘才是。

  就像影片里一直重复的一首主题歌:唯有记住所爱之人才不会真的消失,所以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曾经的那份爱。这个道理,深刻得让人有点儿塌陷。

  我们有多少人记得自己的曾曾曾祖父的故事,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家族里面曾经存在过的某个亲人。而有一天,我们自己,也许终将被忘却,而这却让我们想起来一个古老的命题,何为生命的意义?

  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曾经有一篇课文探讨过这个话题,在我短暂的童年中存在过那么些许时光。但是,由于教育的缺失,从未再有过更多的探讨。而在我看来为什么要进行“死亡教育”?目的就在于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的活着。

  庄子云“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死本就是个循环,不用畏惧,直视死亡,才能更好的重生。

  乔布斯自从受过“死亡教育”后,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那以后的33年中,他每天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会不会完成我今天想做的事情呢?也正是这种向死而生的态度,让他在余下的33年时间中,取得了颠覆的成果。就像他自己说的: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

  虽然年岁不大,但我也经历过几个生死瞬间,每当“死亡”擦肩而过的时候,你的关注点,你的态度,你的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变化。

  我在2013年的时候因为免疫力下降,曾经得了突发性虹膜炎,突然双眼流泪几乎无法睁开。虽然只有短暂的半小时,但于我而言,这个世界的颜色就要消失了。

  那一刻,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多看一眼这个世界,多留恋一下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你从未真正感受过,双眼的光明,是那么来之不易,就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样,对色彩的世界有了过多的期许和盼望。

  而死亡教育就是让我们了解生的意义。很喜欢毕淑敏的一句话: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他意义。

  有人说,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就是最好的老师,而我们都应该补上一堂“死亡教育课”,而这节课似乎来得太晚了。

  4

  死亡绘本推荐

  在国外其实一直有“死亡教育”这一课,就像性教育一样,虽然在国内很少提及很敏感,但在国外已经越来越普及。

  甚至有的学校会组织孩子给死去的花草、小动物办追悼会,还会有一些学校组织学生进入棺材体验,而死亡教育的意义,也是让孩子从小就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伟大,能够直面死亡的恐惧,能够更好的生活。

  《爷爷变成了幽灵》

  作为死亡教育这是一个不错的绘本。这本书是丹麦人金‧富兹‧阿肯森的作品。这本书讲述的是,爷爷变成幽灵以后才一直陪伴着我一起玩耍,但是爷爷临终前有一件事情没有办,最后想起来是没有跟我好好的说一声“再见”!

  “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我都没能好好地与他们道别。”希望这个故事能让孩子感受到死亡意味着什么,认识死亡才能认识生命的意义

宝宝啦微信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最新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