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宝宝啦,分享宝宝的快乐!

宝宝一刻离不开妈妈,分离焦虑怎么办?

作者:yibao 来源:网络 时间:2017/11/28

宝宝一刻离不开妈妈,分离焦虑怎么办?

  ▲

  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一旦你消失在孩子的视线外,他就会嚎啕大哭,让你逛街甚至去个厕所都无比困难。有的孩子是半夜“查岗”,醒来后就“妈妈抱”、“妈妈拍”。更不用说过完年爸爸妈妈要上班去,他们所表现出的严重“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症”

  过年这些天,几乎是全天候的陪伴,年后开班第一天,出门的时候儿子一手抱着我大腿,一手拽着爸爸的衣服,就是不让出门。看他梨花带雨的可怜样儿,心都要碎了。晚上回家,赶上情人节想出去看场电影,也因为孩子嚎啕大哭而放弃了。

  跟妈妈分开后的孩子会发生什么?依恋理论的研究者,心理学家约翰•鲍尓比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1.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2.失望阶段-仍然断续哭泣,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他人,表情迟钝。

  3.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这就是我们家里每天上演的大戏吧~)

  分离焦虑,会对孩子饮食、消化、睡眠等有影响,更主要的还怕影响心理素质。

  依恋理论认为,如果有个“足够好的”妈妈,孩子长大后就有了内在的安全感。反之,孩子会表现出某些特征,比如索性不要妈妈,妈妈回来了,也会懒得理她,他们更关注自己,不太有情感反应(压抑了);或者他们表现得很矛盾,好像要靠近妈妈,但妈妈靠近了要拥抱他们了,他们又挣脱,好像对妈妈有怒气,情感摇摆,不信任妈妈。

  虽说,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情感发展阶段,但我们也应该想点办法,帮助宝宝共同度过这个“心理危机”。

  面对分离焦虑,这些话千万不要说

  1、妈妈可以仔细交代自己外出原因,并提出表扬。

  不宜说法——试探型:“你自己玩的也不错,那妈妈不陪你在家了,好不好?”

  正确说法——爽朗型:“妈妈要去上班了,晚上就会回来,宝宝和奶奶在家好好玩,你一定会做的很好!”

  2、妈妈更要小心谨镇地阐明态度。

  不宜说法——指责型:“你怎么这样缠人,因为你,妈妈什么事都做不了。”

  不宜说法——强迫型:“没办法,妈妈就是要出门,早晚你也得适应。”

  正确说法——鼓励型:“妈妈争取快点回来,我会一直想着你的,你很勇敢对不对?”

  游戏互动,消除离别恐惧

  1、玩“藏猫猫”游戏:

  妈妈可以玩“Peek-a-boo”的游戏:可以先把自己的脸用布挡住,做个夸张的表情再出现,然后再尝试蒙住宝宝的眼睛。大一点,可以在家里捉迷藏,通过游戏让宝宝理解——没有看到妈妈的时候,但是妈妈还是在那里。

  妈妈也可以“藏藏找找”。不必刻意做,偶尔去厨房喝口水、取个碗筷,每次离开的时间拉长一点,在短暂的分别中让宝宝意识——东西不见了还可以找到,妈妈离开了还可以再回来。

  2、看照片或视频

  妈妈可以把“全家福”放在显著的位置上,平时多让宝宝指认“这是妈妈,这是爸爸”,也可以录一段宝宝最喜欢的故事或儿歌,随时放给他们听——宝宝很快适应,妈妈不在身边,但是她的形象和声音一直都在。

  妈妈也可以和宝宝“视频”或者电话,呼唤宝宝的名字让他们知道——妈妈即使不在身边也可以一直远远地关注他。

  3、结交几个“朋友”

  妈妈可以准备一个“人偶娃娃”,取个好听的名字,让宝宝每天陪她一起吃饭、睡觉,也一起等妈妈下班。这种安定和信任感的“宝贝“,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孩子内心的焦虑。当然,有真实的好朋友更好。

  4、借力“绘本”

  分离焦虑从宝宝6个月开始出现,可能一直持续到入园以后,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前面如果没处理好,入园时可能更严重。国内有不少出版物都是针对入园期间的分离焦虑的,自己看了也买了很多,大部分并不适合小小孩,精心挑选了这几本适合低幼年龄段的读物推荐给大家。

  《我妈妈上班去了》

  “我妈妈上班去了,可我知道她还爱我……因为我妈妈下班回家了,一回到家,她就告诉我她很爱很爱我!”

  绘本图画告诉宝宝:虽然妈妈没陪在我的身边,她去了哪里,干了什么,忙完了工作,妈妈就会重新回到我的身边,跟我一起玩儿。重复和并不复杂的语言,很适合理解力有限的小宝宝。

  《不再害怕和妈妈分开》

  小羊富丝害怕看不见他的妈妈。妈妈到哪儿他都要跟着。如果妈妈需要自己出去不带着他,他就会伤心地咩咩叫。妈妈想办法让他从黏着妈妈、不让妈妈离开一步,到相信妈妈“总会回来”并且慢慢独立。

  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的观点和方法,帮助孩子用积极的方式去看待事情,克服他们对妈妈离开的恐惧。

  《小猫头鹰》

  从前,有三只猫头鹰宝宝,他们和妈妈一起住在一个树洞里。

  

  一天夜里,小猫头鹰们醒来,发现他们的妈妈不见了,于是互相猜测、互相作伴,终于等到妈妈回来了。

  

  原来猫头鹰妈妈白天要出去觅食,晚上才飞回来看宝宝,三只可爱的小猫头鹰“秀秀、皮皮、比比”,他们在妈妈离开后的表现和宝宝的心理活动几乎是一致的,所以很多小宝宝一下子就能看懂其所表达的内容。这部绘本还有视频版本,里面的“妈妈,飞回来”,也很容易让宝宝听懂。

  5、多get一些生活技能:

  如果宝宝自己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乖乖吃饭、喝水、知道自己大小便、还能“不用妈妈哄睡”,这样的“小能手”,独立性也会更好一些。所以,要上班或远行的妈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培养孩子的技能。

  这样做,让分离无压力

  固定的程序会让宝宝放松,分离时讲究仪式感,就是让宝宝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有助于保持生活的一致性,会给他安全感。

  1、分开前半小时,做好交接工作

  最好在宝宝六个月前选定照料人,越小越容易接管。与宝宝分开前,可以给宝宝一点点适应的时间,让其他照料人来接手,等他状态比较放松的时候再离开。

  

  2、分开时,要和宝宝“再见”

  每次分开都说“byebye”,既是承诺也是尊重,千万不能偷偷摸摸的溜走。可以把这个“分别语”,作为固定的信号,只要信号一发,果断离开。

  3、分开时,要和宝宝“约定回来时间”

  对于宝宝,也要信守诺言。年纪小的,我们可以告诉她:妈妈“很快、下班后、晚上、天黑了”再回来,年纪大一点,我们可以利用“钟表游戏”,明确告诉他们:妈妈会在几点前赶回来。

  4、分开后,切忌“一步三回头”

  

  走就走的干脆,千万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折返。我们的情绪对宝宝影响极大,如果妈妈本身就不舍,左亲右亲的迟迟不离开,离开了还要反复回来再看,孩子也不可能用“平常心”的看待分别。

  5、分开后,可以给宝宝“预留惊喜”

  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有个外国妈妈也正在面临“分离持久战”,但她的做法很是巧妙:每次离开时,都会在孩子的口袋里留下一些特别简单的东西,比如巧克力和小图片。每天晚上,孩子都会期待第二天妈妈上班后,会给自己什么“惊喜”。这个做法,告诉孩子即使不在一起,妈妈也有很多办法和孩子心灵相通。

  分离焦虑是随着宝宝不断成长、心智成熟以后自然消失的症状。妈妈们不要过于担心,无论孩子哭的多么惊慌,我们除了巧妙地加以引导,就是让自己足够的平心静气,可不要孩子焦虑,你也跟着患上“分离焦虑”哦。

宝宝啦微信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最新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