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自私行为?如何引导孩子走出自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9-29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自私行为?如何引导孩子走出自私?宝宝啦网小编为您介绍。

  独生子女的娇惯和蛮横早已经引起了现代父母亲的注意。南宁市的刘女士就说自己7岁多的孩子是好吃好玩的都要自己留着,不愿意给表哥表姐分享,甚至不愿意给父母亲分享。刘女士说自己也不是自私的人,也引导孩子大方,但是没想到孩子还是这样。南宁市田佳教育机构资深教育者张老师说,刘女士反映的孩子自私并不是个案,不少家长每次看到孩子出现自私行为时就批评教育,并没有从生活中进行引导,而处于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孩子就会经常犯错误。

  家长案例丨

  不会分享

  喜欢的都是自己的

  刘女士讲述:快六岁的儿子太自私了,在家里遇到自己喜欢吃的或玩的,就说“都是我的”,霸占起来,谁也不让动。一天,亲戚家的一个小哥哥来串门,我把他领到儿子房间,让儿子跟他一起玩玩具。小哥哥拿起一辆小汽车玩,儿子立刻跑过去,一把夺过来,大声嚷嚷着:“这是我的!”小哥哥见状,又伸手去拿小飞机,儿子又一把夺了回来,理直气壮地说:“这也是我的!”不管哥哥拿什么玩具,儿子总是不让。最后,哥哥索性不玩玩具了,他打开小书柜,取出一本图画书,可是,儿子还是不肯……我也尝试着教育他要大方,要和别人分享,可是好像没什么效果,真不知该怎么办了。

  覃女士讲述:侄子10岁了,可能由于家里人宠惯的原因,从小做事吃饭等方面没什么礼貌,非常自私。侄子吃饭从来不知道先让长辈坐下来先吃,只要是饿了就对大人说,饿死了,快弄点吃的给我。遇到他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吃得超快,好的夹一大堆放到自己的碗里。今年大家一起去旅游,爬山的时候带的水不够,最后只有一瓶水了,侄子一个人自己喝完,根本就没有想过问一下爷爷奶奶是否也渴了。即将归程时他还想去别的游乐景点玩,因为爷爷有点累,大家想改期再去,侄子却闹了起来,最后爷爷不得不妥协去游乐场。此外,孩子也会看大人的脸色说话,大人喜欢听什么就说什么。覃女士有几次看见侄子太过分而指责他的时候,总有大人帮他解围说,孩子就是这样的。覃女士担忧地说,侄子的自私行为不知道还能否改正。

  田佳教育机构资深教育者张老师丨

  孩子的自私行为跟“我”有关

  1.“我”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私的问题。由于是家中唯一的孩子,集宠爱于一身,甚至垄断了父母的整个身心。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让他一个人享用,他有什么要求家长就尽量满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养成了自私的毛病。加之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谦让、奉献等集体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2.“我”的年龄特征所致。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他们心理活动都单纯围绕自我出发,接触、了解与自己紧密相连的人和事,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他们所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是从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等需要出发的,不知道考虑别人对此有什么想法,更难以理解别人可能有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看法。到了两三岁以后,随着幼儿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经验的积累,幼儿才逐渐在主观上产生你我的区别,并能逐步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因此,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很容易形成自私的行为。

  3.周围对“我”的不良影响。孩子自私心理的产生,与其周围人们的不良影响也有很大关系。例如,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自私自利,爱贪图小便宜,或与人共事斤斤计较,过于“小气”;有的父母或家庭成员常常叮嘱孩子自己的东西不给别人吃,玩具不许别人玩等。这些,都会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

  4.物质生活的优越对“我”的影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人在不断满足幼儿需要中,助长了幼儿的霸道、自私。例如,当幼儿看到别人有好玩的,好吃的,而自己得不到分享时,哭闹后成人一般都会满足。从而,滋长了幼儿对物质的索取,幼儿不断滋生的欲望是自私的根由,欲望的无止境,自私便随之而生。

  5.“我”在交往中不懂得策略。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换时发生争吵,往往是因为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大家都想玩,也明白别人也想玩,但矛盾在于怎样选择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成人虽然意识到了分享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够深刻,欠缺了对幼儿的指导。爸妈可以这样做:对于已经形成自私倾向的幼儿,家长不必恐慌,也不要感到束手无策。发现孩子问题本身就是教育的契机,处于此年龄的孩子可教育性强,只要家长认真对待,方法得当,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家长以身作则创造分享的家庭环境氛围

  1.创造分享的家庭气氛。家长从孩子最在乎的食物开始,如果孩子独占的话,家长就要把食物拿过来公平地分开,不能再放任不管。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大哭大闹或苦苦哀求,但家长绝不能让步,一定要坚持到底。偶尔的“旧病复发”也是正常的,只要家长坚持就一定能纠正过来。

  2.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尽量不给孩子特殊待遇,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3.满足孩子的要求要适当。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能及时满足的要让孩子学会等待,不过分迁就,即使孩子很强硬,家长也要把正确的坚持到底,不给孩子留有余地。如果有一次妥协,孩子就知道下次有机可乘,所以,家长要有恒心和耐心及坚持到底的决心。

  4.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要让孩子学会享受时应首先考虑长辈,就餐时,好菜要先挟给长辈吃,舒服的位置让给长辈坐;别人为自己服务要表示感谢;别人不便时,应尽可能提供帮助,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

  5.让孩子学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长应指导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等,给爸爸妈妈倒茶水等,让他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懂得要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便将来为家庭和社会多作奉献。

  6.为孩子创造经常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们玩和看,帮助孩子认识自私是不受人欢迎的行为,只有友善和互助才能赢得大家的喜欢。如鼓励孩子多参加合作性的游戏活动,指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尊重、帮助、谦让别人的乐趣,并学会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绪。

  以上是小编关于“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自私行为?”的介绍,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宝宝啦网(www.baobaola.com)。

TOP排行

  • 孕产
  • 喂养
  • 健康
  • 早教
  • 家长

最新文章

赞助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宝宝啦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18742号

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客服信箱:baobao.l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