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身父亲怀疑13岁女儿早恋殴打其一小时致其死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未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2-4

由于女儿贪玩喜欢去网吧,甚至在三次离家出走最后一次就是躲在了网吧里,为此郑东跑遍了周围知道的网吧,和网吧老板说不能让自己女儿再来。

  因为女儿在网吧玩,社会关系复杂,学校要求家长[微博]配合管理孩子,郑东为此辞去了工作,一个月里天天接送女儿。

  为了和女儿改善关系,有一段时间,郑东即使是上夜班,也坚持早上5点半起床为女儿做早餐,6点钟准时叫女儿起床。

  “家门口熟悉的人都能体会我对孩子的关心。”郑东在庭上反复说起自己对女儿的爱。

  然而作为离异的独身父亲,如何教育正值青春期的女儿成为一件尴尬而困难的事情。在郑东的心里,打孩子是为了教育孩子。“我的观念是打一次就要让她晓得,让她害怕,我不知道这是违法的事情。不知道要通过机构、组织来获得帮助。”

  郑东坦言,和女儿平时虽然关系不错,但是交流很困难,“有些事她不愿意跟我说,她在外面找朋友的事情也不愿意跟我说,更多的时候她愿意跟她妈妈说。”

  在案发当晚,小郑告诉郑东自己不愿意再上学,父女矛盾迅速激化,“我跟她说最起码要把初中学好,不要像我一样一辈子吃了没文化的苦。”郑东的苦心在情急之下变成了暴力,当棍棒打在了女儿的身上,父女之间最后的交流余地也荡然无存了。

  相较于郑东“父爱”无奈的一面,郑东在死去的女儿身上留下的累累伤痕则让人触目惊心。

  在2013年,郑东就有过一次将女儿的手指打断。

  而郑东对女儿的最后一次“暴打”,根据检察官出具的小郑的验尸报告显示:在案发当晚郑东通过扇耳光、拳打脚踢、用钢管殴打的方式,对女儿实施的多次、长达一个小时的殴打,导致13岁的小郑因全身多处机械性损伤致心、肺、脊髓挫伤并发肺脂肪栓塞而死亡。

  在案发现场的里外屋墙壁上,满是小郑被打后溅出的血迹,小郑的衣服上也是残留了大量血迹。

  面对自己的罪行,郑东在庭上反复恳请法庭判处自己死刑立即执行,“我此生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母亲,最愧对的人就是我的女儿,我为人父却不能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和义务。现在我没有了未来也没有了希望,我只想尽快拯救我自己,恳请法院判我死刑立即执行。”

  第三方力量缺失让困境中的孩子危机四伏

  在庭审中,郑东悔恨自陈:自己父亲因车祸早逝,独身的母亲含辛茹苦带大自己,自己还多次沦为阶下囚让母亲失望难堪,更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导致事业和家庭生活不顺;而在自己对女儿实施暴力的时候,因为不懂法律常识,身边也没有一个人阻止自己,导致自己失去理智,下手越来越重。

  父爱的错位,让这对血浓于水、相依相靠十年的父女最终悲惨收场。

  郑东的辩护律师、江苏金路律师事务所律师薛忠贵在庭上疾呼,“为什么类似于郑东棍棒教育的家庭暴力伤害案在中国社会屡屡发生?有没有社会的原因?他的行为不是个别现象。据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2.7亿个家庭中,约30%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施暴者九成是男性,家庭暴力日趋激增。中国封建礼教中‘父为子纲’的父权观念根深蒂固导致‘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成为理所当然,滥用父母监护权的行为被民众熟视无睹。”

  本案的主审周侃法官也在宣判之后提出司法建议,未成年人作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群体,其自我保护和自我生存能力不足,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但是在现实生活父母管教子女的过程中,模糊了正当惩戒子女和侵害子女人身权利之间的界限,酿成悲剧的不在少数,不容忽视,应当引起社会关注。“父母应该意识到,子女并非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独立的生命体,其人身权利应受到国家法律监督。”

  本案的人民陪审员黄琼花在庭审期间多次流下眼泪,她在审判结束的采访中一边哽咽一边说,“本案的受害人学校和亲属在第一次发现孩子被父亲殴打,为什么没有报警?警方哪怕是通过训诫,也能够提醒郑东不可以打孩子,这多少能让这个父亲受点教育,至少让他知道打孩子是违法的。要付出多少孩子们血的代价,社会才能警醒?”

  “在乐燕案之后,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媒体宣传以及地方立法的努力,减少乃至不再出现这样的未成年儿童被伤害事件,但是这条路还很漫长。”同样是震惊国内外的南京“乐燕饿死女童案”主审法官的周侃遗憾地告诉记者。

  周侃向民众呼吁,“每个人都应该转换自己的理念,希望每个市民都能成为维护未成年人权益最大化的一个原子,从每个人自己做起,首先善待自己的子女,耐心教育沟通;也昧心自问,当邻居家传来孩子被打骂的声音,有没有过去问一句,劝一句。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才能防止这样悲剧再次发生。”

  据悉,南京法院正在牵头组织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制研讨会,联合各职能部门,商讨和制定保护困境儿童的干预报警机制,争取先行试点。(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以上是小编关于“独身父亲怀疑13岁女儿早恋殴打其一小时致其死亡”的介绍,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宝宝啦网(www.baobaola.com)。

上一页  [1] [2] 

TOP排行

  • 孕产
  • 喂养
  • 健康
  • 早教
  • 家长

最新文章

赞助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宝宝啦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18742号

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客服信箱:baobao.l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