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婴儿逻辑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4

  并且,这一逻辑总伴随着偏执,即,你怎么会不明白我是怎么想的呢?!!!你就是这么回事,我当然之道!!!!

  在中国家庭,界限之所以难建立,是因为对于普遍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成年人来说,界限和清晰,意味着亲密感的完全消失。

  有来访者说,界限就等于死,她的意思是,确立界限,就意味着被抛弃。

  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不能建立界限,是因为整个文化没有界限意识。一旦形成界限意识,他们可以确立界限,而不会感觉到被抛弃。

  对于成年婴儿来讲,界限还意味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即,我的人是友,不属于我的人都是敌人。譬如,中国式离婚,离了太容易成敌人。像百家争鸣时代,几乎每一个思想流派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统一,且都强调统一思想。不统一思想,我们就会你死我活的斗。

  中国政治最终都追求统一思想,因成年婴儿们不能妥协,只会斗个你死我活

  第四条浆糊逻辑:你们=你;我们=我。

  即,你家(族)中任何一个人让我不快,我都要找你麻烦;你让我不快,我找你全家(族)麻烦。反之亦然。

  譬如,你和婆婆起冲突,你找老公麻烦;你和老公起冲突,你找老公全家人麻烦;你和小姑不顺,你找老公麻烦。

  就此澄清一下。当然,婆媳关系的关键是那个男人,他若能来调节,那是最容易的。但是,这并不等于,你和他的家族中任何一个人有了问题,你都要让这个男人去解决。这是一种简单思维。

  并且,常常是,男人恰恰因各种心理原因,他总是最容易退缩的那个人,这个时候,作为妻子,你有智慧地去处理问题很重要,而不是只要一起冲突就找老公,并且将他们家族给你的所有不快,都转给这个男人。

  这其实是很幼稚的婴儿心理。根源是,没分化出“我”与“你”,更没分化出“我”和“我们”,“你”和“你们”的区别。

  第五条浆糊逻辑:所有事都黏连成一个整体,没有当下。

  无数人发现,伴侣(特别是女性)记不住你的好,而你的坏他们永远记得。并且,他们将这些坏揉成一个整体,带着这个整体去看当下。结果是,现在这一刻你做的再好,也永远是沧海一粟。

  通常这个痛苦整体都指向一种感觉:你对不起我!

  这种心理,是因在母婴共同体(六个月前的婴儿)中,妈妈当然是要为没有任何能力而又觉得无所不能的婴儿负全责。

  这种心理常见于女性身上,可能是,第一,中国女性的心理创伤普遍重于男性;第二,我们的文化强调,男人要为女人负责,特别是儿子为母亲负责。

  因这种心理,太多中国女性的一生,可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她人很好,就是恨老公。

  必须承认,已经总结的这五条浆糊逻辑,多见于女性,特别是女性恰好是大家长时,那会对整个家庭造成很大的冲击。

  男人,特别是中国男人,很多人也有这些浆糊逻辑,比方说情绪控制力差的男性。

  不过,中国男人最常见的浆糊逻辑,我印象深刻的就一条:我没问题。欢迎大家来补充男人的浆糊逻辑。

  网友补充的男性浆糊逻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OP排行

  • 孕产
  • 喂养
  • 健康
  • 早教
  • 家长

最新文章

赞助商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宝宝啦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18742号

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客服信箱:baobao.la@163.com